“我与冶金地质”系列之——测绘发展回眸

2022-05-16


作者:卢翔峰

 

  中国冶金地质已有七十年的历史,很幸运,我与她携手走过一段里程。虽然不长,但我亲身感受、见证了中国冶金地质的蜕变与发展。

  2002年大学毕业,我应聘后被分到了“测绘队”,当时的全称是“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测绘队”。刚参加工作,常听老师傅们讲以前的测量故事:七、八十年代测量人员去矿区开展测量工作,总得拉上满满当当一卡车货物,既有测量设备,还有大量生活物资;需要洋洋洒洒几十号人耗费多半年时间,才能完成一个矿区的测量工作。那时的仪器只有经纬仪、水准仪、平板仪,可选择的作业方法也只能是三角网、导线网、水准网。不论是上山选点造标、还是翻山沿梁观测,只能靠人背肩扛。测量精度与速度的保障,绝大部分是依靠测量人员的辛苦和汗水。

  当我参加工作的时候,测绘行业已经是GPS、全站仪盛行的时代。测绘队作为专业队伍,虽然也有先进的美国天宝GPS,日本索佳、拓普康全站仪,但在大家眼中,进口设备都比较金贵,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术,是没有资格操作的。我刚开始接触的仪器是历史“悠久”、皮实耐用的平板仪,学会了打网格、刺点、测点、画线等一系列工序,也算有幸体验了老一代测量人的经历。后来,测绘人员使用的仪器逐渐过渡到GPS、全站仪。测绘仪器的升级换代,使人在信息采集中的分量开始减轻,测绘行业的变化悄然发生。

  2006年开始,矿产勘查工作回暖。地质勘查项目增多,带动矿区测量工作量增加,天南海北东奔西跑。那时的测量设备,又有了不小的发展。新技术、新装备层出不穷,特别是国有厂商,在常规测量仪器国有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同时,得益于冶金地质的实力增强,我们的测绘装备也全部升级换代。GPS院院有,RTK家家配,全新的全站仪、绘图仪、地信软件使得测绘更加简便高效,无论哪里要做控制、测地形、放工程,都成了手到擒来的事。还有手持GPS,已成为地质人的标配,摆脱了与测绘人的捆绑,真是天高任鸟飞,宝深凭君探。不过,美中不足的就是像激光雷达扫描仪、无人机、航摄仪等高精尖的设备,还只是专业单位的专业设备,仅闻其名未谋其面。

  2012年之后,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,冶金地质在推进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。我接触到的业务领域更加多样,除工程测量、地质勘查外,还有建筑、土地、灾害、生态、应急等更多领域。对测绘工作的要求,也更趋于快、新、频、精,一个电话、一条信息,测量任务就来了。少则三五天,多则十几天,就要完成从野外测量、内业处理、报告编制、成果提交等全部任务。要知道在十年之前,按照这种质量和时间要求完成测量工作,几乎不可能实现。取得如此大的进步,得益于无人机航测技术的成熟和国产化的可喜成就,得益于冶金地质自身实力的发展:配备了三维激光雷达扫描仪、无人机航测系统、网络RTK等先进设备,充实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,使很多“不可能”变成了“肯定能”。精确、迅速、高效已成为冶金测绘人的标志。

  近几年,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,GDP稳居世界第二,综合国力不断增加,经济发展模式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,国家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。第二次地名普查、第三次国土调查,土地经营权、宅基地使用权、农房所有权登记,河道、森林、自然资源确权,各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接踵而来。冶金地质发展迎来新机遇,测绘业务出现新跨越。依托于卫星遥感影像、无人机航测数据、三维实景模型、裸眼3D测图等技术装备,测绘人摆脱了三脚架、观测镜的束缚,从山头、路边、矿坑,走向写字楼、微机房、电脑前。我所在的测绘部门,外业采集方面,各类无人机型号齐全,根据不同任务要求组合搭配;内业处理方面,建有数据集群机房,专业人员室内采集制图。测绘人员的外业工作更多的是进行属性调查,测绘已不再是艰苦的行业。

  现在,“5G”技术已经成熟,世界正走向万物联的时代。测绘已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,而成为时空数据的基础。随着与各种新技术融合,测绘正转向智能化、场景化、实时化,面向精细服务模式的转型。测绘人正由数据的采集者转变为数据的加工者、分析者、提供者。

相关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