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记忆
2022-04-07
作者:张耀东
清明是一个特殊的日子。它春和景明、生气旺盛,本是游人放歌踏青的好时节,却因为要在这一天祭祀先祖,又让它带上了一丝忧伤。
不同的地方清明的习俗也不太一样,但扫墓祭祖永远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。小时候,我每年都会跟着祖父和父亲给先祖上坟,祖父会指着一个个坟头告诉我:这下面埋的是我的爷爷奶奶,那下面埋的是我的爸爸妈妈……有时也会讲一些他记忆中的片段。我听的似懂非懂,心里早想着去山下的小河边玩一会。可是看着祖父和父亲肃穆的表情,也不敢造次,小心翼翼的跟着他们摆上祭品,一一祭拜。走之前,祖父和父亲还要把坟前的垃圾捡走。现在祖父母都已经离世了,该我带着我的儿子给他们上坟了,我也是指着那个坟头跟我儿子讲:“这下面埋的是我的爷爷奶奶……”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传承。
关于扫墓,我还有着另一种记忆。从上小学开始,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,去县里的烈士陵园扫墓。只是那时候不懂事,一件庄严肃穆的事情硬让我们玩成了游园会。以至于开始学习作文时,闹出了不少诸如“今天我们排着整齐的方队,兴高采烈地前往烈士陵园扫墓……”之类的笑话。参加工作以后,基本没有这样的活动了,但是对烈士的崇敬却比以往更甚。大概在那个时候已经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了。
老家清明还有个习惯,土话叫“捏燕燕”。就是把面捏成小动物的形状,蒸熟后点上红点,放凉了拿线穿起来,每两个“燕燕”中间再穿个红枣,一般每家在清明节前都要穿几串。我那时总喜欢跟着母亲一起“捏燕燕”,一团团面经过母亲揉揉捏捏变成了一只只小鸟、小兔子、小鱼……而我只能搓出“一条蛇”。母亲会把做好的“燕燕”穿成两串,我一串,弟弟一串。我俩小心翼翼地把它挂在墙上,每天放学回来还要数一数看少了没有,几天以后等新鲜劲过去了才舍得掰上一个尝尝,可惜“燕燕”已经干透了,咬都咬不动,于是再没了兴趣。到后来,吃的玩的东西都丰富了,母亲也不再“捏燕燕”了,如果不是今年偶然看见老家宣传民俗文化,我恐怕也想不起来清明还有这个习俗。
清明,不只是一个节气和一个节日,它还是一种文化。对祖先的祭祀让我们学到“礼”,学到“敬”,也学到了传承。如今国家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,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记住这些传统节日,让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播和传承。
上一篇:
相关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