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敬伟大的劳动者
2022-09-29
0
作者:张耀东
《山神》是我在“学习强国”APP中看到的一部作品。最初是对书的名字有些好奇,这不太像是个严肃文学作品的名字,于是打开电子书翻看了起来。序章还没读完,我便决定要看完这本书。
《山神》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,作者何建明是新时期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,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大奖。本书讲述了黄大发——这位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好支书,带领全村人用30多年时间穿越悬崖峭壁,用双手凿出了一条天堑水渠,将相隔几座大山的螺丝河水引到了草王坝,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,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“大发渠”。
开篇的序言叫作“上天的路”,讲述的是作者在采访黄大发老人期间,跟随老人一起走天渠的故事。作者大段的描写了沿着天渠去擦耳岩、去水源地时的惊和险,两天的时间作者差点两次送命,最终剩下十几里长的天渠和两处更险要的地方没有再去。与作者一行在天渠上瞻前顾后、小心翼翼不同,“黄大发老人可以在上面稳健行走,甚至可以用‘健步如飞’来形容”,“走在前头的黄大发,时不时地回头或者停下步子来拉我的手”。显然几十年的修渠生涯,让老人对这条天渠的每一寸石头都无比熟悉。只这一章,便让我看到了黄大发这名老共产党员的传奇一面。
第一章和第四章讲述的是黄大发老人两次修渠的故事。第一次是1963年到1976年,用了14年时间完成。开始时虽有质疑,但是对水的渴望还是让村民团结了起来。14年的艰苦开凿自不必说,最后由于不懂技术,渠通了水却过不来。村民们都选择了认命,放弃了修渠。黄大发不甘心,从1977年到1990年,又是14年,他一次次地向上级求助,54岁时更是主动跟班学习水利技术。他的事迹感动了当地的领导和群众,1991年在县水利局支持下,“大发渠”开始重修,老人的坚持终于看到了希望。说实话,我自问做不到像黄大发这样坚持一件事,但我能感受到老人对信仰的那份执着,就像那些为了新中国成立宁死不屈的英雄一样,黄大发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。
第二、三、五、六章讲述的是两次修渠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,讲述人有黄大发自己,有老人的妻儿,有同村的乡亲。从大家的讲述中,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怕危险、身先士卒的老共产党员,他个子不高、相貌平平,但他的形象却异常的高大。那个年代条件非常艰苦,即便是第二次修渠的90年代,技术也还比较落后,修渠时遇到的困难肯定远不止讲述人谈到的这些,但已经足够让人提心吊胆了。因为黄大发将全部精力放在了修渠上,顾不上照顾家人,期间两个女儿和长孙相继离世,老人的儿子至今仍然不能原谅父亲。我落泪了,作为一个“儿子”,我也无法原谅他;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我心生敬佩。痛心之余,我对老人的崇敬愈深了。
第七章题目是“雄心壮志终成真”。1995年的端午节,清凌凌的山泉水终于流进了草王坝村,30多年的坚持终于迎来了胜利,这是黄大发和草王坝人一起创造的奇迹,我也由衷的为他们骄傲。
书的最后,作者用一段诗一样的文字总结了黄大发老人的修渠故事,其中有一句“黄大发就是一座山。黄大发更像一个山神。”我想,这句话就是对老人最好的诠释。
书读完了,总感觉少点什么,却又说不上来。上网搜索了一下“黄大发”,百科里有他的词条。中间是老人获得的荣誉,有“时代楷模”, 有“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”,有“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”,有“七一勋章”。看到这些我心情好了许多,这样一位老人,就应该被更多的人记住。
致敬《山神》,致敬黄大发!
下一篇:
相关下载